Monday, July 21, 2008

研究结果

我们的资料显示: 新加坡的社会大多数是构成华人呢, 而儒家思想是在华族里家喻户晓的。这是说新加坡大多数的人知道儒家思想的原则与孔子的教法。

在新加坡里,儒家思想的确是有儒家思想的。例如齐家的道理。 孔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即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必须端正自己本身,严于要求自己。如果己正,管理国政就不会有什么困难,如果自己不端正,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就不可能去端正别人,其国家也无法治理。孔子也认为,君子除了自我修养,还要重视用戒、畏、思几项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 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 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这些思想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君子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三点:一是要随时注意戒除个人的欲念;二是处事中要有敬畏之心,防止肆无忌惮;三是认真处理,随时严格要求自己。

在新加坡里,可以看到我们的总理一向是很聪明的。 孔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即靠聪明取得了地位,不能用仁德去保持它,虽然得到了地位,也一定会失去的。靠聪明取得地位,能用仁德保持它,假若不用严肃的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不会尊敬他。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就必须重视仁德修养,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靠聪明取得地位,能用仁德保护它,能用严肃的态度治理百姓,而不用礼义教化人民,那也算不得完善。可见治理好国家对君主的要求应是全方位多方面的。另外,孔子还总结了历代圣明君主治国的道理,重在宽厚、诚信、勤敏、公允。即: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有功,公则说。

孔子也认为作为君子必须具备多种才能,不能只像器具一样,而应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也就是说,君子应以道义作为做人的根本,按礼仪来实行,用谦逊来表达它,用忠诚来完成它,否则就谈不上君子。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差别还在于具有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也就是说,作为君子只有重视道义,追求道义,才能与小人区别,才能真正体现君子的精神。同时,孔子还认为,君子必须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即所谓: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其三,治国的基本方法,选才、富国、育人,立法。孔子认为君主管理国家大事,要处处从大局着眼,重视选拔优秀人才。孔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同时要重视富国,教育民众。有一次,孔子到卫国去,冉有给他驾车,孔子说:卫国的人口真多啊!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里孔子强调在卫国这样一个众多人口的国家,要治理好它,首先要让他们富起来,然后使他们再受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另外,孔子也特别重视法制对国家的治理作用。

其四,治国的基本原则,讲究信用,爱护人民。孔子认为治理好国家,君主一定要重视人品、道德,要讲究信用,爱护民众,这是治国的基本原则。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即治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认真对待政事,并讲究信用,取信于民。同时还要节省俭用,爱护人民,只有这这样才能处理好君主与人民的关系。

其五,君子不党。孔子认为,君子之见的交往应该做到周而不比;《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二不周。同时还要和而不同;《论语· 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一种和谐的共生关系;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总之,《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在学习研究《论语》的过程中,很有必要把《论语》的思想体系化,科学化,更好地理解《论语》中的思想精神。

No comments: